王中美,女,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中铁工业旗下江西九江中铁九桥“首席女焊将”。入行22年,入党16载,她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名工匠技师,16吨焊丝焊就了10万余米焊缝,在朵朵“焊花”中践行着敬业奉献的铮铮誓言;在60余座世界一流桥梁上留下了焊接的足迹,填补了多项焊接工艺国内空白,使中国桥梁实现百米、千米大跨越,创造多项桥梁史上世界之最,被誉为“中国桥梁界顶级女焊工”,在技术攻坚中报效着拳拳匠心;率领“女子电焊突击队”,累计完成近60万米的焊缝任务,开展30多项材质实验和焊接攻关,培养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多人,在传帮带中传递着殷殷初心……
苦练本领、传承焊技,从“小学徒”成长为“免检王”
儿时,生活在九江长江边的王中美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浩渺,渴望有座桥能连通小镇公路,让村民能够自由通行。于是,王中美读书时选择了桥梁专业,毕业后,从父亲手上接过焊枪,王中美正式成为中铁九桥公司的一名电焊工。还记得刚上班时,看到焊花飞溅的画面,觉得很美。可亲自干了才知道,狭窄的作业空间、闷热的焊接环境、僵立的持枪姿势、弧光和焊花的伤害,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美好。第一次穿上工装作业时,王中美因好奇,拿开面罩多看了几眼电焊弧光。下班回家后,就觉得双眼一直疼痛发胀,接着眼睛渐渐肿成了一条缝,整个脸也开始脱皮。“当时我吓坏了,心想要是毁容了怎么办?要不,还是别干这个算了?”但转念一想:“就算转行,也要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不战而退、半途而废,对不起自己多年来的梦想。”
然而,与王中美同期入职的7名女工友因受不了焊接时熏烤、粉尘、呛人的气味以及焊接后满身的油污等原因陆续转行。不服输、不怕苦的王中美坚持了下来。她专注练习,经常从下午下班后练习到凌晨,耳朵冻伤了,脚冻僵了,也全然不顾。“焊接让我入迷、上瘾。”慢慢地,王中美的焊缝越来越均匀、成型越来越漂亮,她也逐渐得到工友们的肯定。2005年,中铁九桥在深山峡谷里参建全球最长悬索桥——湖北恩施四渡河大桥。在钢梁主桁杆件制造中,拉索吊耳焊接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难点。焊接工位高且极为狭小、焊点多要反复转换身位,稍有不慎就难过关……多个经验丰富的班组老师傅、技术能手,都望而却步。王中美站了出来:“让我试试!”身材匀称、不恐高,是王中美高空焊接作业的先天优势。在老焊工们怀疑的目光中,她拎起焊枪,进入了焊接工位,全神贯注,沉着稳定,伸展自如,只见焊花飞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王中美终于完成了这项难度极高的焊接任务。下到地面时,工装被汗水浸透了,她累得几乎散了架。
一直全程关注王中美焊接的老焊工们,对王中美的胆识和艰辛付出感到震撼。合格!经过专家检验,由王中美焊接的30多组高熔透焊缝均一次性合格。一战成名,王中美成了大家心服口服的技术能手,很多较难的焊接任务都交由她来完成。她焊接的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9%,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王”。2014年,王中美被评为中铁九桥专家型技术工人。
攻坚克难、匠心焊造,屡次斩获国内外桥梁界大奖
爱钻研、爱折腾,是工友们给王中美的评价。身为一名技术工人,王中美对焊接技法和焊接工艺进行大胆探索、大胆创新,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先后取得创新成果19项、技术攻关27项,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2009年,王中美参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压重区横梁肋板熔透焊。按照当时传统的双面坡口工艺,焊后变形很大,工序繁杂,工效不高。王中美将厚度16~28毫米钢板的熔透焊接,由传统的开双面坡口焊接工法,改为开单面坡口焊接工法。新焊接工法,工序简单易学,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杆件变形,减少了钢板重复翻身开坡口的次数,工效反而提高了50%。此后,这种工法被命名为“王中美焊接工法”,在众多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中美参与的焊接技术攻关,太多了:“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水上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的技术研究。王中美不断研究水上接桩的焊接工艺性试验、横位埋弧自动焊试验,反复调整、优化坡口形状、坡口尺寸、焊接材料、工艺参数等,最终解决了水上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的技术难题。创新的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优质、高效完成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钢管桩制造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川藏铁路拼装式耐候钢关键技术研究。由于川藏线位于高原高寒地区,环境恶劣,风沙侵蚀严重,施工难度大,维修养护难度也极大。为此,川藏线上拟大量采用500兆帕强度级别耐候钢,以减少后期防护保养成本。为检验这种耐候钢能否成功在川藏线上运用,王中美对耐候钢焊接材料、焊前预热、层间温度控制及焊接工艺参数进行无数次研究试验,不断优化各种数据,终于得到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与耐候性能均良好的焊接接头,成功推动了500兆帕强度级别耐候钢在川藏线上的应用。
22年间,王中美参加了6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钢结构焊接试验和生产制造任务,她的“焊技”在创新中进步、在攻坚中出彩。
跨越山海、焊花飞溅,在严寒酷暑中展现巾帼风采
每次见到王中美,她总是笑着。可她吃过的苦,流过汗与泪,无法想象。在进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整体节点钢梁焊接作业时,正值酷暑。面对工位空间狭小、箱体底板温度超过60摄氏度,且焊接中途不能停止的艰难作业条件。王中美没有退缩,她果断准备好人丹和淡盐水,穿上厚厚的工装,带头进入如烤箱般的箱体。“刚一进去,脚底板阵阵发烫。”王中美说,为了防导电,电焊工穿的都是胶底鞋。而与鞋子接触的脚底板却因高温被烫起了皮。作业前,王中美没想过身体上多处的烫伤和砸伤,只想高质量完成焊接任务。最终,以近乎完美的焊接技艺完成了这次焊接任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一年冬天,在九江大件码头上,江风阵阵、寒风呼啸。王中美爬上80多米高的作业点,就在她刚刚完成一条焊线时,一阵狂风吹来,狠狠地将她吹出,撞在了另一柱钢梁上。“当时脸都吓白了。”王中美回忆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一旁的工友更是吓得尖叫。被挂在安全绳上晃了好一阵,王中美才在安全的地方找到落脚处。这时,她才发现膝盖磕伤了,零下10多度的刺骨寒风,夹杂透骨的伤痛,一股脑席卷而来。王中美强忍泪水,安慰工友。在伤势有点好转后,立即投入焊接任务,焊出了完美的焊缝。
在铜陵长江大桥焊接任务中,王中美连续工作16小时,晕倒在现场,送去就医时,发现她的唇边全是燎泡,这是长时间作业后留下的印记,可她醒来只是微微一笑,仅在宿舍休息了一天就又返回作业点。王中美带头冲锋,连续奋战,一路拼搏,展现了一名“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
毫不保留、倾囊相授,带领团队专啃焊接硬骨头
“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整个团队的能量是无穷的。”2013年,女子电焊突击队领头人的接力棒光荣地递交到了王中美手中,2015年,中铁九桥又创立“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中,她激励女孩子不要被性别偏见禁锢,而是要充分发挥女焊工身材匀称,认真仔细,忍耐力强的特长。面对徒弟在业务上的困惑,王中美言传身教:“只要手里的焊枪拿起来,就要对每一条焊缝负责。”近5年来,王中美围绕施工现场技术难点和热点,开展面向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考试等活动,4000多人次参与。尤其是王中美获评“中国好人”,入选“江西好人示范宣讲团”之后,她敬业的故事不断激励年轻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她奉献的精神更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感染和传递,仅她带领的“女子电焊突击队”成员已达14人,仅创新工作室成员达11人。
在王中美的带领下,中国桥梁战线“女子电焊突击队”成为最能啃硬骨头的“尖刀连”,屡次在桥梁施焊攻坚中大显身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获“中国中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技能大师工作室”。
“焊缝是桥梁的生命线,我愿做大桥生命的捍卫者、人们美好出行愿望的成就者,在交通强国的道路上勇当‘开路先锋’。”面向未来,王中美豪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