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果英,女,1948年8月生,宜春市丰城市洛市镇东安村村民。40年前,在集镇卫生院办事的吴果英,看到一个可怜的弃婴就把他抱回了家,给孩子起名叫范百孙。孩子养到五六岁,连穿衣吃饭都学不会;带到医院检查便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好心的亲朋好友劝吴果英把这无血缘关系的范百孙送走,但吴果英坚持把孩子留下来,养育至今整整四十年!四十年前的一个善意之举,她倾尽了毕生的爱,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智障弃婴的幸福人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诠释得淋漓尽致。其事迹先后在央视网、江西卫视《新闻夜航》、丰城电视台、丰城发布等媒体登载。许 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后,都称她为“最美养母”。
1977年8月,范百孙出生,一出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被父亲遗弃在卫生所。吴果英的丈夫知晓此事后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孩子从卫生院抱回来领养。但是家里很穷,没钱给孩子买奶粉。恰逢她的弟媳刚生产,孩子夭折,她就把孩子抱到弟媳家,让弟媳代为喂养。范百孙在舅舅家一待就是3年。范百孙慢慢长大,但大家开始发现这个孩子不对头,他和别的小孩不一样,他不分昼夜、不知冷暖,不会说话,也不和别的小孩玩。吴果英便毅然决然,把孩子接到家里养。
亲戚邻舍都劝他们把孩子送走,这本就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再来这么一个包袱,这不是雪上加霜嘛!然而,吴果英夫妇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把孩子留了下来,照顾至今。范百孙生活不能自理,吴果英四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他,待他比亲生儿子还有耐心。吴果英家境本就拮据,再加上这么一个智障养子,她的亲生儿子在本地根本就娶不到媳妇,只能背井离乡“嫁”到外地,做了上门女婿。为了照顾养子,她在儿子身上花的心血真的是不及养子的半分。儿子成家生子后,吴果英想帮着照看一下孙子,但每次都要带着范百孙去。儿子看到母亲这么大年纪既要照顾大哥还要带孙子太累了,于心不忍,没多久就把母亲送回去了。吴果英对自己的儿子很愧疚,总觉得亏欠了自己的儿子。所幸,儿子理解父母,并没有怨恨父母,也视范百孙为亲兄弟。吴果英早先也会因为思念儿子长途跋涉去看望,但是每次都必须带着范百孙。40多里的山路迂回曲折,范百孙本就不会坐车,这么一颠簸,更是吐得身上车上到处都是,来回一趟相当麻烦,而且她总觉得给儿子添了麻烦,后来去的也就少了。
十多年前,丈夫患重病去世,使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失去了支柱,家庭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她的肩上。家中只剩下她和40岁的智障养子。她靠着当地政府给的低保,艰难的生活,但是苦难并没有在这位70岁的老人脸上留下任何印记,笑容时常挂在她的脸上。
每天她的生活就是从帮养子穿衣做饭开始,洗衣、砍柴、屋里屋外的忙碌着,一刻也没停。养子四十岁了也分不清昼夜,不知冷暖。天亮了,吴果英要喊他才会起床;天黑了,吴果英还得督促他上床睡觉;天冷了,吴果英得帮他穿衣服;天热了,吴果英还得帮他脱衣服。每周他总有一两次大小便拉在身上,吴果英就像照顾三岁小孩那样,帮他擦洗、换衣服。别人也曾多次问过她“你后悔吗”,只见她满布皱纹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不后悔,一点都不后悔,既然我把他捡来了,就要对他负责!”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她肩头一压就是四十年,即使压弯了脊梁,她也没打算卸下担子。吴果英在丈夫去世后就更加耐心地教养子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希望在她老去之后,养子能够生存下去。是呀,这压在她肩头的担子,只有在她老去的那一天才会卸下。
当地政府曾多次上山去看望吴果英和她的养子,给他们送去救助金和生活用品。大家对吴果英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朴实、善良的老人,她爽朗的笑声掩盖了她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她从不跟大家诉苦,博取别人的同情。别人询问她和养子的生活,她总是开心地告诉人家“好得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照,我母子有吃有穿”。对于养子新学会的技能,她总是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展示,我们看到了她言语间的自豪和幸福。
四十年来,一万四千六百多个日夜,吴果英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智障养子,用一双辛勤的双手,托举起一个孩子的希冀,裁剪出最贴心的保护。这种超越血缘的母爱,这份不离不弃的亲情,是世间最质朴、最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