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  >  江西好人网  >  历史好人

范蠡的修养:不传金钱,只传美德

2018-01-04 11:47  编辑:余泽伟 来源:江西好人网 作者:

  高官、富豪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为富不仁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根源在于其父母。因为当下的一些父辈们并没有想明白: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

  曾经是天下首富的范蠡,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千金散尽,从头再来。《史记》记载说,范蠡功成名就之际,他毅然辞掉高官厚禄,“下海经商”去了。先是来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人称陶朱公。十九年间,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俨然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首富了。

  范蠡后来年老力衰,子孙们的经营让范家的产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可以说,范蠡家族成功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实现了家业常青。

  是否因为范蠡积累的家产多,传给子孙后代的钱财也多呢?

  不是的。《史记》有明确记载:范蠡在齐国积累了数十万家产之后,引起了齐国贵族们的注意,他们合力推举范蠡担任齐国相国,还把相国大印送到他家。范蠡说:“经营自家的产业,能获得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对一个布衣百姓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但是,长期享有尊崇的名声,未必是一件好事。”于是,范蠡婉言谢绝了,把家产分成若干份,分别赠送给一些朋友和乡亲,自己只带着小部分贵重细软,悄悄地离开齐国,迁居到了陶。

  “陶朱公”又“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头开始、重新创业。司马迁称赞他:“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

  那么,范蠡究竟想传给子孙后代什么东西呢?

  纵览范蠡家族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传的是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范蠡自己就是宽以待人的典范,除了富而好德、乐善好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在用人上的“择人”,而“不责于人”。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照顾别人的利益,做到买卖双方的互利互惠;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富而好德,周济穷人,尽到社会责任;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遵纪守法,不伤天害理。

  范蠡还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每当通过艰苦奋斗,达到事业巅峰时,他都要激流勇退,重新创业。从子孙后代的表现来看,范蠡的这些处世原则和人生智慧,确确实实传给了他的后代,并且被发扬光大。

  过去很多人家大门两旁都会镌刻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之所以坚信这样的齐家格言,是因为无数经验教训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财富是不断耗损的,就像水在流淌时会不断蒸发渗漏一样。家业常青,乃是基于精神不倒。金钱没有生命力,真正长盛不衰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西好人网版权声明
    1.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好人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好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好人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好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5. 5、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7779

    失明老兵义务讲解英雄...

    一个人,一座馆,一份忠。他曾是一名特种兵,一次意外事故使他的双眼视力几近为零,他毅然放弃部队疗养回到了家乡。他46年如一日,独自守护着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纪念馆[详细]

    谢招连:一位花甲老人的红色守望

    16岁那年,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她走进了供养伤残军人和烈士后代的敬老院,成为了几十位老人的贴身保姆。37年过去,青丝已...[详细]

    章淑荣:婆婆妈妈的贴心袄

    十几年来,她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毫无怨言精心照料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90多岁的老人,虽然忙碌艰辛,但她的脸...[详细]

    任春华:临危不惧 夺刀救人

    吉安市吉安县敦厚镇君山大道某小区居民,徒手从罪犯手中夺下“屠刀”,救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被吉安县人民誉为“最美夺刀客”。 [详细]
    江西网警在线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文网文[2012]0135-002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